娜娜小学教案网
 

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学健康教育

 二维码 6
来源:百度贴吧

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学健康教育具体如下:
一、培养语文学习习惯,促进心理健康发展:
语文学习习惯它是教学有效性发挥的基础,学生没有良好的的习惯,老师的教学再精彩、再用心良苦,对学生的作用都不大,更遑论改变其心理、塑造其灵魂。习惯是长期养成的某种稳定的行为方式,深层说,它是某种心理定势的外在折射。培养一种习惯就是在强化一种心理机制。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习惯有三个:阅读、写作、交流。
首先,阅读,要养成精读课内文章和泛读课外作品的习惯。课内文章是编者精选的范文,具有语言畅达、思想健康、情感真挚、条理清晰等特点。进行精读,品味其语言的典雅、质朴、优美或醇厚,它们相对于时下鄙俗的流行语,更能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情愫;感受其思想的崇高、深刻或冷峻,体验一种有别于浅薄的快餐文化的厚重;体味其情感的真挚、自然、淡泊或浓烈,它们和网上流行的功利、暴力、血腥、淫秽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,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种正确的、纯洁的情感诉求,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。最后,感受文章清晰的调理,透过文字看作者的逻辑,可以锻炼总结归纳能力,培养清晰的思维。关于课外阅读,我主张泛读。课内阅读用于感受文学作品的精致,课外阅读用于拓宽思维和视野。学生广泛涉略,便可以触类旁通,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,掌握事情的走向,形成面对问题的正确态度,思想不钻牛角尖,眼光不狭隘,行动不走极端。
其次,写作,写作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,有三个作用:
1、写作是一种表达形式,表达具有缓解情绪的作用,比如写日记就对调节情绪大有裨益。情绪得到表达,心理便趋于稳定。
2、写作可以梳理思想,写作的过程,就是记叙、抒情、描写、议论或者说明的过程,一开始行文或许是无序的,但慢慢的便会变得有条理,文字的条理性本质上是思维的条理性,养成清晰的逻辑思维习惯,遇事便会有条理地进行分析,有利于权衡利弊,三思后行,保持心理的平衡性。
3、写作可以帮助准确、委婉地解决问题。口头表达随意性强,容易词不达意,有时一言不合“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”。当遇到问题,尤其是沟通有障碍时,可以用书面形式进行交流,一方面这种形式比较正式,可以让对方直观地感受到你认真的态度;一方面文字表达出来的感情更确切、更真切,更容易打开对方心门。所以我经常会让学生通过随笔的形式来解决一些问题,有同学把对某个同学的歉意写在本子上,我看到了就会转交相关同学,效果较好。还定期让同学写“表达墙”,把近来对班上不良现象的不满和解决办法写在纸上,贴到墙上,对于出现频率很高的问题,都会引起同学的关注。
最后,交流,交流跟写作一样,也是一种表达形式,养成交流的习惯,善于在合适的场合展示自己的想法,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,不压抑自己的情感,利于培养开朗随和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。善于交流的学生,人际关系好,朋友多,有烦恼可以找人倾诉,遇问题有人帮助,有利于心理健康。能充分展示自我的人,能从他人的赞许中看到自己的价值,获得积极向上的自信力。语文课上,我总是适时设置问题,让学生探讨、交流,并充分展示。鼓励学生打开封闭的心,提高课堂参与性,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。同学们在互助合作中增进关系,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,获得较强的发展动力。
二、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资源:
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是进行心理教育的优秀资源,运用得当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。老师开展心理工作时要尽量做到“造化无痕”、“天衣无缝”,如果以某个心理问题为主题开展讲座、进行说教,学生会产生抗拒性。要把心理工作自然地贯穿在平时的教育中,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。
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”,中学生都很关注自己的外表,但有的过度关注,或涂脂抹粉,或穿金戴银,或搞个杀马特造型等,这自然就忽略了内心的塑造。在上《林黛玉进贾府》时我将外貌描写的内容进行延伸,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。描写王熙凤时,曹雪芹说:“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,彩绣辉煌,恍若神妃仙子: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,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;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......”王熙凤在外表上狠下了一番功夫,极力使自己从众人中“脱颖而出”。如果老师赏析说这种打扮很美,就会误导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。我引用林清玄《生命的化妆》中的话进行启发:“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,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,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。”
又如讲《再别康桥》时,在明确爱情的美好之余,教学生不忘责任、敢于担当。1928年,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,准备和林徽因结婚,结果林徽因忽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了。徐志摩把“河畔的金柳”比喻成“夕阳中的新娘”,绝非偶然。诗化的语言总是美好的,但当年徐志摩跟张幼仪离婚时,张幼仪正怀着他的孩子,大腹便便,生存处境艰难,但徐志摩居然拿着离婚协议逼着张幼仪签字,其语言、行为让人凉透脊背。后来徐生活困窘,居然又恬不知耻地去跟张幼仪要钱。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,追求爱情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,爱情不仅仅意味着心和心的融合,更意味着责任和担当。
此外,在上《沁园春·长沙》时,注意营造宏阔的意境,让学生感悟毛泽东的磅礴气概和博大胸怀,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。高中阶段,教材选文多是伤春悲秋、怀才不遇、壮志未酬一类的主题,《沁园春·长沙》是少有的格调激扬、气势雄浑,具有崇高的美学特征的作品。带着同学认真体味“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,书生意气,挥斥方遒”的朝气,感受“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的豪情,激发学生心中的奋斗欲望。还有上《兰亭集序》时,带着同学深入解读魏晋风度,感受文人“流觞曲水”雅聚吟咏的高雅,这些娱乐给人的精神陶冶,远非现在的KTV、酒吧聚会所能及。以此培养学生高雅的追求、高洁的志趣。这对完善学生人格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大有裨益。
三、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: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生活是教育的源泉,生活素材为心理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教育契机。适时开展课外活动,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建设。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延伸,学生深入其中进行实践,手脑并用,在多重感官刺激中获得较深的体验,缓解纯知识学习的枯燥,多角度感受语文的魅力,激发对语文的兴趣,在审美陶治中汲取自我完善的情感力量,将实践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,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。
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、愉悦性、知识性和自主性等特征,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。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,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磨练心性、完善人格。我平时通过以下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。
(一)诗词一站到底。比赛包括课内诗词和课外诗词,既帮助学生夯实课内基础,又激励他广泛积累。活动由科代表统筹组织、设计,全体学生参与,主持人在班里选,评委在班里选,广大同学报名参赛,还要拉个亲友团,老师只最后做点评并颁奖。活动中,无论参与哪个环节、充当什么角色,都要充分准备,就连亲友团也要好好背一阵子古诗词。在积累的过程中必然感受到诗词的魅力,诗词对怡养性情大有裨益。而且活动增强了竞争与合作意识,选手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锻炼。
(二)辩论会。辩论是才识的展现、心理的较量、智慧的交锋。辩论准备的过程,是广泛查询、筛选信息并和队员群策群力的过程,辩论场上,一方面充分对己方观点进行论证,一方面要聆听对方观点,在不同的声音中加深思辨,获得对事物的深入认识。辩论能训练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、归纳分析能力、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。又由于论题经常会涉及心理教育,因此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,都会获得心理健康的诸多知识。
其他的诸如实地访学、绘制文学地图、课外读书交流等活动,对学生心理的建设作用也较明显。
总结:
学习活动产生效果,根本上是心理素质在发挥作用。上述语文教育实践,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,而且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建设,完善了学生人格。应试教育侧重于关注分数,但一味盯着分数忽略其背后的原因,往往会适得其反。相反,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,着眼于塑造人,教育会更有温度。只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,充分挖掘课内心理教育资源,适时开展课外活动,全方位、多角度、多层次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空间,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发展,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。



声明:本文章来自百度贴吧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处理。

文章分类: 其他
分享到: